集团要闻
明确新定位再创新辉煌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5-03-07
——宋志平总经理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经济发展和168体育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今天中国建材研究院举办“经济发展和168体育建设论坛”,我觉得非常好。168体育建设是企业在上升阶段中会关注的问题,只有168体育建设得好,企业才能上新平台,做大事业,这是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共同经验。刚才姚燕院长做了2004年的经济分析和2005年的经济预测,并明确了2005年的目标,安排了具体措施。过去一年建材研究院在以姚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很令人振奋。
按照姚院长出的题目,结合我对建材研究院的认识,今天和大家讲一讲,不对的请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谈我对中国建材研究院的认识。
我22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北新工作,当时做玄武岩、矿渣等试样的分析时第一次来建材研究院,那时在我心目中建材研究院确实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在后来的工作中多次跟院里打过交道,尤其是近一年经常和姚院长等一起开会,对院里有了进一步了解。去年院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企业集团的领导都来了,表明大家对我们建材研究院的认可。我跟姚院长说:我们这儿应该摆上一个“舍利”,所有的建材研究院所从这里走出去,技术从这里起源,大家应该到这里“朝圣”。开这个玩笑就是想说我们院科技的积淀、辉煌的成绩在整个建材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说建材研究院过去在国家的建材与材料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防项目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浮法玻璃技术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技术也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在产业化方面,我们有瑞泰、有测试所,应该说做得很不错,有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建材研究院对整个建材行业的科技队伍的培养和造就起到一个基础平台的作用。有多少干部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像合肥院、蚌埠院、秦皇岛院,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也是建材研究院形成的一个体系。尤其是近几年姚院长“领衔主演”以后,院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刚才的分析曲线可以看到,各项经济指标及员工尤其是科技骨干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建材研究院对未来又做了很好的规划和打算,我都很赞成。
第二,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建材研究院的重组。
二月初国资委正式批准了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轻机总公司、中国建材研究院三家实行重组的方案。怎样理解这场重组,之前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我个人认为,重组的动力还是来自事物固有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研单位和企业逐渐深化改革,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转型是必由之路。以前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但一个企业是否需要和承担得了这么多的科研人员?看看西方的企业,一个石膏板厂只有一个工艺工程师,工厂就是专心搞制造。我们的工厂如果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钢院、有色院、安泰科技、有研硅谷等科研单位又搞了很多企业。于是企业找研发资金,到科研单位挖人;科研单位搞企业,在市场的摔打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现在有的研究院、设计院在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个别院所完全演变成了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而失去了研发功能。我认为,还是要把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结合在一起,工厂就老老实实地搞制造,由院所解决技术研发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资源的互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个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这场重组的大背景,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这也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成本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机会。因此我认为这次重组是事物的内在逻辑起主要作用。
去年末,在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国资委领导再次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会议分组讨论的时候,一位研究院的领导同志讲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动物园里有大象,也应该有金丝猴,有小鸟,这才是动物园。他是说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应该包含有各种形态的代表性企业,这不无道理,但是不合乎国资委管理大型中央企业的定位目标。国资委要将目前的180余家直属企业缩减到80至100家,因此要“合并同类项”,再通过市场发育,使企业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规模的大型企业。去年12月28日,国资委将我们三家的重组搞了新闻发布会,还进行了上网公告,不少媒体也做了重点报道,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目前从政府到市场主体对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的看法。
从建材行业的大背景来看,目前的状况是大而不强。大,就是总体规模大,为什么不强呢?因为行业管理分散,集中度不高。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就需要重组,需要企业间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间的重组,形成有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市场上的良性循环。
具体到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建材研究院,两个单位多年来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中国建材集团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平台,急需一个大的科研中心;中国建材研究院是一个科研单位,需要产业平台来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正是这些宏微观的因素起作用,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建材研究院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的接触、协商,又通过职代会等方方面面的讨论,在国资委的支持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不仅是两个企业的一件大事,也将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
第三,中国建材研究院重组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后的定位。
刚才姚院长已经讲过,建材研究院第一是做国家建材和新材料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基地,第二是做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技术中心,第三是做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平台。我觉得这个描述很好,同时我再补充几项,咱们可以共同研究。
中国建材研究院作为***大型建材和材料科研院,要发挥6个平台的作用:
第一,作为承担国家建材和材料重大攻关项目的研发平台,包括国防项目。
第二,作为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建材研究院过去在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包括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等领域都曾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这方面有一定基础。现在要进入这个领域,就要加强与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研究设计院的合作。
第三,作为建材和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像耐火材料、石英玻璃、航空玻璃、水泥外加剂和建材测试等。
第四,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
第五,作为建材行业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平台。我们有教育部的博士点、硕士点,既有基础又有条件,这项工作不能丢,还要继续做好。
第六,作为国际建材和新型材料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
中国建材研究院至少可以起到这六个平台的作用。作为***的建材研究院,首先要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科研任务,建材集团将全力支持建材研究院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发改委承接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第二要完成行业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第三才是作为企业集团要发挥的技术创新的作用。这是关于建材研究院重组后的定位的想法。
第四,中国建材集团将怎样支持中国建材研究院工作,中国建材研究院在重组后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先介绍一下中国建材集团。集团原名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搞新型建材的。随着国家建材局的撤消,陆续有8个甲级院所和一些企业进入集团,通过重组与发展,中新集团已不再是单纯的新型建筑材料企业。2003年4月16日,中新集团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这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变化,而意味着集团的战略性转变,集团从过去单一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转变为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同时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玻璃、复合材料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集团。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新的公司名更加准确地概括了集团的业务,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集团业务和促进了集团的专业化发展。和更名相比,集团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件更大的事。应该看到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新型建材、玻纤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发展迅猛。去年中国建材集团有10条大型生产线点火,今年又有8到10条大型生产线投产,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在做日产1.2万吨级的生产线,池窑拉丝是10万吨级,纸面石膏板为年产5000万平方米,都是目前世界***规模;玻纤薄毡年产7000万平米,属国内***规模;在玻璃方面,许多玻璃企业中国建材集团都有股份。秦皇岛院为张家港华尔润设计的两条日熔化量900吨的浮法玻璃线,实际能力已达到日熔化量1000吨,迄今为止是亚洲***规模。这两年集团的增量远远大过已有的存量。同时,集团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于整合行业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公司,在政府与银行支持、行业与地方企业认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集团在重组以后以存量资源为基础进行结构调整和增量投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去年集团销售收入120亿,其中全资和控股企业82亿,与2001年的20多亿相比,呈跳跃式发展趋势。今年头一个月,中国建材的营业收入和去年相比,增长了90%。
中国建材集团以建材为主业,构建了3个战略业务单元(SBU)。一是建材制造业,包括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新型建材、玻纤、复合材料,由于建材研究院的进入,还涉及到耐火材料、石英玻璃、加工玻璃、特种玻璃、外加剂等。二是科研设计、成套装备和工程服务单元,三是建材进出口和商业物流单元。三个战略业务单元中,第一个单元以将要上市的中国建材股份公司为主力,第二个单元要由建材研究院作为核心。在
“经济发展和168体育建设论坛”上的讲话
今天中国建材研究院举办“经济发展和168体育建设论坛”,我觉得非常好。168体育建设是企业在上升阶段中会关注的问题,只有168体育建设得好,企业才能上新平台,做大事业,这是几乎所有优秀企业的共同经验。刚才姚燕院长做了2004年的经济分析和2005年的经济预测,并明确了2005年的目标,安排了具体措施。过去一年建材研究院在以姚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很令人振奋。
按照姚院长出的题目,结合我对建材研究院的认识,今天和大家讲一讲,不对的请批评指正。
首先,谈一谈我对中国建材研究院的认识。
我22岁大学毕业分配到北新工作,当时做玄武岩、矿渣等试样的分析时第一次来建材研究院,那时在我心目中建材研究院确实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在后来的工作中多次跟院里打过交道,尤其是近一年经常和姚院长等一起开会,对院里有了进一步了解。去年院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企业集团的领导都来了,表明大家对我们建材研究院的认可。我跟姚院长说:我们这儿应该摆上一个“舍利”,所有的建材研究院所从这里走出去,技术从这里起源,大家应该到这里“朝圣”。开这个玩笑就是想说我们院科技的积淀、辉煌的成绩在整个建材发展史上都是不可或缺的。应该说建材研究院过去在国家的建材与材料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防项目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浮法玻璃技术是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新型干法水泥窑外分解技术也是从我们这里开始的。在产业化方面,我们有瑞泰、有测试所,应该说做得很不错,有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建材研究院对整个建材行业的科技队伍的培养和造就起到一个基础平台的作用。有多少干部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像合肥院、蚌埠院、秦皇岛院,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也是建材研究院形成的一个体系。尤其是近几年姚院长“领衔主演”以后,院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刚才的分析曲线可以看到,各项经济指标及员工尤其是科技骨干的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建材研究院对未来又做了很好的规划和打算,我都很赞成。
第二,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建材研究院的重组。
二月初国资委正式批准了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轻机总公司、中国建材研究院三家实行重组的方案。怎样理解这场重组,之前也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我个人认为,重组的动力还是来自事物固有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科研单位和企业逐渐深化改革,面向市场、进行企业化转型是必由之路。以前鼓励企业成立技术中心,但一个企业是否需要和承担得了这么多的科研人员?看看西方的企业,一个石膏板厂只有一个工艺工程师,工厂就是专心搞制造。我们的工厂如果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就形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钢院、有色院、安泰科技、有研硅谷等科研单位又搞了很多企业。于是企业找研发资金,到科研单位挖人;科研单位搞企业,在市场的摔打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现在有的研究院、设计院在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个别院所完全演变成了生产单一产品的企业,而失去了研发功能。我认为,还是要把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结合在一起,工厂就老老实实地搞制造,由院所解决技术研发问题,这样就形成了资源的互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个时机已经成熟。我们这场重组的大背景,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趋势,这也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成本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机会。因此我认为这次重组是事物的内在逻辑起主要作用。
去年末,在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上,国资委领导再次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会议分组讨论的时候,一位研究院的领导同志讲了这样一段话:一个动物园里有大象,也应该有金丝猴,有小鸟,这才是动物园。他是说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应该包含有各种形态的代表性企业,这不无道理,但是不合乎国资委管理大型中央企业的定位目标。国资委要将目前的180余家直属企业缩减到80至100家,因此要“合并同类项”,再通过市场发育,使企业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有规模的大型企业。去年12月28日,国资委将我们三家的重组搞了新闻发布会,还进行了上网公告,不少媒体也做了重点报道,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目前从政府到市场主体对中央企业进行重组的看法。
从建材行业的大背景来看,目前的状况是大而不强。大,就是总体规模大,为什么不强呢?因为行业管理分散,集中度不高。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就需要重组,需要企业间的、企业和科研设计单位间的重组,形成有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市场上的良性循环。
具体到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建材研究院,两个单位多年来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中国建材集团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平台,急需一个大的科研中心;中国建材研究院是一个科研单位,需要产业平台来进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正是这些宏微观的因素起作用,中国建材集团与中国建材研究院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的接触、协商,又通过职代会等方方面面的讨论,在国资委的支持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不仅是两个企业的一件大事,也将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一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
第三,中国建材研究院重组进入中国建材集团后的定位。
刚才姚院长已经讲过,建材研究院第一是做国家建材和新材料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基地,第二是做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的技术中心,第三是做中国建材集团的技术平台。我觉得这个描述很好,同时我再补充几项,咱们可以共同研究。
中国建材研究院作为***大型建材和材料科研院,要发挥6个平台的作用:
第一,作为承担国家建材和材料重大攻关项目的研发平台,包括国防项目。
第二,作为建材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建材研究院过去在浮法玻璃、新型干法水泥,包括卫生陶瓷、建筑陶瓷等领域都曾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这方面有一定基础。现在要进入这个领域,就要加强与具有代表性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研究设计院的合作。
第三,作为建材和新材料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平台,像耐火材料、石英玻璃、航空玻璃、水泥外加剂和建材测试等。
第四,作为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平台。
第五,作为建材行业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平台。我们有教育部的博士点、硕士点,既有基础又有条件,这项工作不能丢,还要继续做好。
第六,作为国际建材和新型材料学术和技术的交流平台。
中国建材研究院至少可以起到这六个平台的作用。作为***的建材研究院,首先要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科研任务,建材集团将全力支持建材研究院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发改委承接国家的重大科研任务;第二要完成行业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第三才是作为企业集团要发挥的技术创新的作用。这是关于建材研究院重组后的定位的想法。
第四,中国建材集团将怎样支持中国建材研究院工作,中国建材研究院在重组后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我先介绍一下中国建材集团。集团原名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搞新型建材的。随着国家建材局的撤消,陆续有8个甲级院所和一些企业进入集团,通过重组与发展,中新集团已不再是单纯的新型建筑材料企业。2003年4月16日,中新集团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这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变化,而意味着集团的战略性转变,集团从过去单一发展新型建筑材料,转变为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同时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玻璃、复合材料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集团。古人讲“名不正,言不顺”,新的公司名更加准确地概括了集团的业务,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集团业务和促进了集团的专业化发展。和更名相比,集团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是一件更大的事。应该看到中国建材集团在水泥、新型建材、玻纤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发展迅猛。去年中国建材集团有10条大型生产线点火,今年又有8到10条大型生产线投产,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在做日产1.2万吨级的生产线,池窑拉丝是10万吨级,纸面石膏板为年产5000万平方米,都是目前世界***规模;玻纤薄毡年产7000万平米,属国内***规模;在玻璃方面,许多玻璃企业中国建材集团都有股份。秦皇岛院为张家港华尔润设计的两条日熔化量900吨的浮法玻璃线,实际能力已达到日熔化量1000吨,迄今为止是亚洲***规模。这两年集团的增量远远大过已有的存量。同时,集团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于整合行业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中国建材集团作为***公司,在政府与银行支持、行业与地方企业认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集团在重组以后以存量资源为基础进行结构调整和增量投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环。去年集团销售收入120亿,其中全资和控股企业82亿,与2001年的20多亿相比,呈跳跃式发展趋势。今年头一个月,中国建材的营业收入和去年相比,增长了90%。
中国建材集团以建材为主业,构建了3个战略业务单元(SBU)。一是建材制造业,包括新型干法水泥、玻璃、新型建材、玻纤、复合材料,由于建材研究院的进入,还涉及到耐火材料、石英玻璃、加工玻璃、特种玻璃、外加剂等。二是科研设计、成套装备和工程服务单元,三是建材进出口和商业物流单元。三个战略业务单元中,第一个单元以将要上市的中国建材股份公司为主力,第二个单元要由建材研究院作为核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