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人民网:宋志平:和谐共赢“一带一路”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7-05-15中国建材在“一带一路”中看到了什么机遇?有哪些新的布局?
宋志平:🙈中国建材非常看好“一带一路”,在过去这些年,我们在“一带一路”上做了不少工作。“一带一路”上我们目前主要做的是产能合作和成套装备的供应商。过去这些年,我们在“一带一路”上建设了312条大型的水泥线, 60条玻璃生产线,这些生产线有力地支持了“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也为中国建材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确实需要我们的技术和装备,现在这也是我们一个重大的机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们有哪些新的经营思路?
宋志平:ꦍ我们现在“走出去”是聚焦“一带一路”,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是我们“走出去”的主战场。因为“一带一路”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或者中等发达国家,当然也有个别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都在进行城市化和工业化,要搞城市化、工业化首先要做的是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也就是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先就要需要建筑材料,像水泥、玻璃、新型建材这些产业是离不了的。而中国的装备、中国的技术有两个特点:一是中高端;二是性价比好,同样的装备、同样的质量,我们比跨国公司便宜30%,就很有竞争力,而且质量又很好。现在谁最需要中国的技术和装备呢?谁最需要我们的投资呢?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建材是把“一带一路”作为下一步“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或者是核心发展区。
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建材“走出去”的先进技术和高质量产品吗?
宋志平:💞其实有一些误会、有一些误解,比如说我们的产能合作,开始大家理解为转移产能。实际上,像水泥也好、钢铁也好,这些大型生产线是转移不了的,也不存在转移,一个大的生产线拆一拆拿出去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合算。在“走出去”的过程里面,我们“走出去”的都是中高端的或高端的产能,并没有低端的,也没有被淘汰、落后的,更不存在把二手设备搬出去。刚才说我们在海外做的312条水泥线、60条玻璃线,没有一条是所谓二手线搬出去的,全部是新建的。新建才能确保质量,新建才能有效率和效益。而且现在我们“走出去”,是用最好的装备,比如我们在埃及的生产线也都是智能化的。
也就是说,最为两个商家或产生商,“踏掉”的时会,不是做滞后的物料,需要全新名将的物料,就能够让它十多年后会不滞后,只能有是这样.我才很有可能公司,就能够站得下脚。总之.我的低廉价格比强盛国内要低,并且效果并不低。拿水泥制品而言,目前全的世界进展华人内地国内大位置是日产5000吨左右两的生產销售线,也存在三四个千吨的,并且华人内地国给她们绝大要素位置的基本建设的是5000吨的生產销售线,也的基本建设了有两条万立方米生產销售线,万立方米生產销售线因为在强盛国内,加拿大、欧洲各国都不存在两三条,.我华人内地国只能有有两条,并且.我在进展华人内地国内,在“四园一起”上,.我干了十有两条。像有机玻璃纸板,就是浮法有机玻璃纸板,就是需要进工艺的浮法有机玻璃纸板。华人内地国踏掉是.我用比较好的工艺、比较好的装置,并且低廉价格好,.我是用此类措施。谈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展,以及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去对我们的转型升级有什么推进作用?
宋志平:🍨现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都开始过剩。实际是两个问题:一是产能控制不住,总有人新建;二是低端或中低端产品过多。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一方面要淘汰落后,另一方面要限制一些新增的产能,不要同质化的再去增加很多,但是我们不排除高性能的、高技术的一些产能,因为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就没有技术进步。同时,因为我们这个行业的产业能力大,包括设计能力、装备能力、制造能力,其实大家都大,大怎么办呢?正好“一带一路”就是我们重要的机会,就可以把这些设计、技术、装备、管理等顺着“一带一路”,正好它有需要,就可以进行产能合作,哪里需要我们就向哪里去,这样也可以腾挪一些国内的空间,不然大家都在这儿打破头去竞争。我们一部分的精力、人力、财力,放大到“一带一路”更大的市场上去做。过去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下一步世界就是中国的工厂,就是全世界都是中国人建的工厂,或者中国人经营的工厂,来供应当地。这样也是对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重大的贡献,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中国建材“走出去”对其他国家和人民带来哪些实惠?
宋志平:🐽今天习总书记在会上讲到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总书记这四句话概括得非常之精彩、非常之准确,指出了我们在“一带一路”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的方向或者大思路。在“一带一路”上我们要怀着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做,。中国建材恪守三条:
“走出去”这些年,中国建材有没有遇到困难,对接下来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建议?
宋志平:𝄹我们“走出去”的不少国家条件非常艰苦,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有不少的风险,有得有失,但是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总是越来越多。现在我们“走出去”就越来越成熟。关于风险,一是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法律法规,学习它的运行规则。二是要紧盯一些政策变化,比如汇率,因为“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实行外汇管制,我们也遇到过当地的货币贬值等问题。此外,“走出去”还得注意地区安全等问题。我们遇到过战争、撤侨,包括恐怖事件。总的来讲,要认认真真地把握它的政策,把握一些不确定性的变化,考虑到安全等等。我们经历一些小的坎坷、一些挫折、一些困难,包括我们交一点学费,都是必要的,当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走出去”的时候也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峰会上的发言,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宋志平:ꦜ习总书记回顾了中华民族上千年来丝绸之路的伟大创举,以及中华民族给全世界互利合作的精神。抚今忆昔,温古而知今,中华民族一直是跟世界上各个民族友好的民族。“一带一路”实际上是历史的沿承,是先贤曾经走过的道路,总书记如数家珍,我听了特别感慨,也特别感动,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习总书记将丝路精神的核心概况为四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里的互学互鉴,也就是说在整个“一带一路”过程里,不是说你们向我学习,也是我们向“一带一路”沿岸国家学习的过程,不是说光我们中国的好经验你们来借鉴,当地的好经验我们也要借鉴。所以“走出去”关键的是融合,就是大家接纳不接纳中国公司,这非常之重要。习总书记讲的这四点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作为国有企业、作为央企,我们要好好地学习,认真地思考。
媒体报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