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玻纤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2-12-3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玻纤行业靠什么实现这一目标?纵观玻纤道路业经济运行趋势,玻纤业能否成为牵动中国建材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引擎,成为21世纪中国建材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人们正拭目以待!
进入新世纪,玻纤业成为建材业中“急先锋”
中国玻纤业在2000年就以势不可挡的增长态势,成为建材业中骤然崛起的一支生力军。
玻纤业作为中国建材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其产销率、进出口率关系到中国建材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几乎所有主要方面:增长同效益的关系、信息化同工业化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的关系、发展经济同生态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产业发展同能源及资源消耗的关系、制造业发展同服务业的关系,以及追求经济效率同劳动力资源利用的关系等,无所不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玻纤业牵动着中国建材新型工业化进程,从玻纤业可以管窥中国建材新型工业化过程的全局和战略。
20年前中国玻纤业年总产量仅为3万多吨,只相当于现在的月产量;10年前玻纤及制品的出口额仅为1000多万美元,如今却高达2.5亿多美元;出口额10年翻了4番之多。目前,玻纤产业每增值1元,会给下游产业带来2元以上的增值,同时带动下游产业结构优化,形成联动效应,促进我国建材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玻纤产业的发展及与其他行业的联系紧密度,是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建材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标志之一。业内专家认为,未来10年,中国玻纤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
事实上,PPG、“欧文斯科宁”、“圣哥班”等跨国玻纤公司目前正在加紧启动中国利润源,中国市场已成为这些商业巨头投资的安全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已明显感到中国玻纤产业张弛有度的快速扩张,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空间的迅速膨胀,他们不得不适时改变投资战略。目前与我国玻纤企业探讨合资合作的外资企业越来越多,预计不足5年,其产量将占整个中国大陆玻纤产量的1/10~1/5。中国市场太大,这也是跨国玻纤巨头坚持不懈地向中国市场进攻的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本土玻纤企业已有一只脚踏入了“并购重组”时代。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玻纤业主动出击,底气越来越足
今年1~10月,我国玻纤总产量同比增长39.6%,利润增长23.49%,销售率达96.4%,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就像出乎大家意料的中国汽车业一样,表现出产供销和企业经济效益全面看好的局面。玻纤业之所以高速发展,前提是顺应了宏观调控的国家产业政策,具备了别国无法取代的市场、劳动力素质和成本,以及日趋渐强的配套生产能力等优势。
由于中国玻纤产业的大幅度提速,目前世界玻纤业的整体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与跨国公司争高下,国内玻纤企业可谓以卵击石;如今,占中国玻纤及制品总产量50%的泰安、桐乡、重庆复合三大玻纤公司,已与跨国玻纤巨头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优质资源、优质资本向这些龙头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玻纤产业已真正完成了重整山河的凤凰涅。玻纤产业虽然量上看好,但利润摊薄,有市无价,且目前出口的产品档次多为“大路货”,在国际上能打响品牌的为数尚少。其实,打破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并非难事,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不同的跨国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即使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但若这个份额由多家跨国公司分割,就应视其为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垄断性的市场。而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规模、档次差距,并不是一个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具有优势地位的因素,且玻纤业尤其在近三四年来的开放实践,也表明中外企业在竞争中有着巨大的共同的发展空间。
打造产业“升级版”,玻纤业仍需练好内外功
在推进中国建材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玻纤业要真正跻身第一梯队,仍需练好内外市场两门功夫。
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玻纤产业版图上,只有3个左右的红点(一个红点代表一家主要的玻纤生产企业),而在中国玻纤产业版图上,红点竟多达上百个。分散、大量、集约度低,仍是制约中国玻纤业向更大跨度健康发展的“瓶颈”,且与世界玻纤业的调整和重组的大趋势是背道而驰的。在册的中国玻纤生产企业多达200余家,其中玻纤生产线规模达到1万吨左右的有11家,3万吨以上的有3家,明年这3家企业生产规模总量可达到20万吨,但与法国圣哥班公司年产玻纤50万吨、美国OC公司年产65万吨相比,这个数字仅是世界3大玻纤巨头的1/3。对此,中国玻纤协会的态度十分明朗,在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同时,不支持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大力推举一些有实力、有潜能的企业,把他们放在国际玻纤市场的背景上,大胆参与世界玻纤业的重组和竞争。
我国众多中小玻纤企业的发展定位已迫在眉睫。在今年玻纤年会上,为数不少的厂家反映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不清,有些企业虽已意识到产品转型迫在眉睫,但静下心来,到底该往哪里迈步,则举棋不定。国外公司在产销、资金回笼、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已形成很完整的“生态圈”循环,商家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赚到钱,且非常擅用从高端向中低端市场过渡的渗透策略。而有些国内企业,为了挤占市场份额,常常将产品价格压到成本价之下,把功夫下错了地方。这些都是正处于阶段性发展的国内玻纤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如果只靠出口低档次产品、靠规模的叠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来与国外公司打拼是不可能的。中国玻纤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完成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更高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企业形成抗衡能力,注重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注意和国外技术方面的合作,在与国际经济充分融合、全面加入国际分工的过程中不断培育企业发展能力。对于占据地利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国内企业来说,守住低端是保卫战,争取高端就是攻坚战,切不可掉以轻心。
把玻纤产业喻为建材行业经济增长“生力军”,不是说它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而是说玻纤产业能拉着相关产业往前走。这些相关产业可能是同家族的,如玻钢业、防水业、水泥制品业、建筑业,也有的是家族以外的,如电子业、航空业、交通业、能源业等;有的是国内的,也有的是国外的。作为原材料产业的玻纤业,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下游产业的生命线。
中国玻纤池窑产量迅猛增长,预计2005年可达30万吨,但高档次直接纱还有很多不能生产,尤其是玻纤制品深加工严重滞后。为此,国内玻纤企业不妨兼收并蓄,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装备深加工制品生产线,如玻纤防水材料生产线、玻璃钢制品生产线等,向制品产业链延伸。这虽然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但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先进带动落后的过程。就像当年引进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时,有人说中国的冰箱市场将会被国外垄断,可如今国内冰箱业不仅做大做强了,还走出了国门,这就是一个带动的过程。对于国内玻纤企业来说,道理也是同样的。另外,还需要争取国家给予一定的国民待遇,类似的优良项目,在产业政策上要有一定的倾斜,尤其对已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如免、抵、退税,国债贴息等,提供金融服务,玻纤行业应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相应的产品标准及技术壁垒措施。这样,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投入到这一产业的人会得到收获;另一方面,对于玻纤业本身,谁能跟上产品生产、贸易的金融开放步伐,谁就能在短期内用更低的成本求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的利润。此外,还可建立产业服务中心,即专业服务合作商,专门从事产品的贸易委托代理服务,像麦当劳一样卖服务,形成优势销售与服务网络。如此,我国玻纤业整体发展产业,即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两番,这就意味着,未来20年年均GDP可比价的增长要达到7.18%。达到这样的发展速度,首先要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其中,建材业工业体系的平均发展速度必须达到10%以上。因此,玻纤产业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还肩负着做大做强的重任。
摘自: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