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住宅产业化将改变建材生产供应方式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3-02-08 在日前召开的由中国国际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主办的工程信息交流与建材产品推广洽谈会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透露:随着我国住宅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住宅品质不断提高,我们的住宅生产方式已开始发生变革。它也将引起建材行业生产和供应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据张元端介绍,目前,我国住宅产业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主要标志是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逐步有所提高。1995年为25.4%,2001年提高到31.8%。过去5年,全国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约34亿平方米(其中2002年按竣工面积7亿平方米估算),年均城镇住宅竣工面积达到6.8亿平方米。同时,改造了5亿平方米左右的危旧住房。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97年的17.6平方米,提高到2002年的22平方米左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70平方米左右。国家住宅产业“十五”发展计划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到2005年城镇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现巳提前3年实现。同时,农村新建住宅每年也达到6亿平方米左右。
不仅建设规模很大,住宅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总的来看,住宅建设已开始从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发展。住宅已不再是单纯地作为一种生存资料,而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享受资料。住宅品质提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更加合理。功能分区趋向细化(如增加了操作室、书房、电脑间、储藏室等),平面布局趋向合理(如将动区、静区分开,增强私密性等),面积控制更加理性化,超大客厅风光不再,超大户型已不是发展的主流,而是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大的舒适度。并出现了一些大开间灵活隔断的住宅,更能适应消费者的需要。
二是住宅的室内环境和物理性能得到改善。住宅结构、消防安全、保温、隔热、隔声、通风、采光与日照等物理环境不断优化。
三是住宅的设施与设备水平不断提高。厨房、卫生间设施,采暖与制冷系统,智能化技术系统等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四是居住小区的环境与配套设施进一步改善,正向着生态健全、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
五是住宅新体系(如钢结构节能住宅体系、木结构节能住宅体系等)、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住宅建筑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张元端透露,按国际通行标准,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能算是集约型发展的产业。而我国的住宅生产方式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可以说还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住宅建设的工业化程度低,施工仍以现场手工操作为主,生产效率低。发达国家建筑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可达到150平方米/人·年左右,我国才30平方米/人·年。二是建筑材料、设备及住宅部品还没有形成技术先进、规模生产、系列化配套的社会化生产和供应体系,导致住宅质量不高、设备通用性差、性能成本比不合理。现在我国的住宅建筑材料和部品的生产企业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以单项产品为主,而缺乏技术、部品集成和配套能力。三是资源、能源浪费严重。例如,目前因烧制实心黏土砖,每年要毁掉12万亩农田。这对人均耕地量少(只及世界人均耕地3.73亩的一半)的我国来说,是绝对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的。又如,由于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差,我国采暖地区的能耗为相同条件下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供暖效率很低。
张元端认为,加快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必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建立新型建筑体系和部品体系为基础,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个发展趋势,必将引起建材行业生产和供应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一是要求建材的标准化、系列化;二是要求建筑部品和材料的集成化;三是要求我们不断开发新型建材,例如随着“钢结构节能住宅体系”、“木结构节能住宅体系”等住宅新体系的出现,新型保温建筑材料将会进一步在住宅建筑的墙体及围护结构、屋顶结构、防止空气渗透技术和地面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总之,未来的建筑材料的生产供应方式将伴随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开始一次社会变革。
摘自:中国建材信息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