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要重视水泥工业合理布局与合理规模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5-07-05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新型干法水泥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后,进入21世纪以来, 尤其2002年以来,新型干法工艺开始了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04年新型干法水泥已占三分之一,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499条,熟料产能3.3亿吨。预计2005年底新型干法生产线将达到626条,熟料产能达到4.6亿吨,形势确实喜人。但是大好形势下也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能理性看待市场,忽视了水泥工业的合理布局与合理规模,以至于某些地区出现了投资过热、盲目扩张、重复建设、“抢地盘、占山头”等现象,不切实际地追大求快。如华东地区某省截止2004年底,己投产的新型干法生产线70余条,其中5 000t/d 熟料生产线12条,2 500t/d生产线30条,1 000~1 500t/d生产线30余条,新型干法生产能力己达7 000余万吨。正在建设中的2 500~5 000t/d生产线还有若干条。试问这些生产线都投产后,产品销往哪里?市场、资源、能源、运输等条件是否有保障?是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清的。该省有的民营企业甚至还盲目追“星”、“东施效颦”,海螺集团在哪里布点,他们也跟着在哪里布点。例如明知铜陵是海螺的主要熟料生产基地之一,在此海螺已建有2条4 000~5 000t/d、2条10 000t/d熟料生产线,而有些头脑发热的“企业家”,还要在铜陵再建3条5 000t/d生产线,不知他们究竟有何竞争优势?
有业内人士发问:缺乏理性的盲目发展,引来的苦果由谁来吞噬?答案很简单———咎由自取。就拿前面提到的某省情况来看,现在己尝到了发展过多、过滥的苦头,在2004年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的瓶颈制约和市场大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生产成本一再飙升,产品价格一路下滑,许多企业苦不堪言,有些项目骑虎难下,由“投资饥渴”己变为“投资忧虑”。然而最受损失的还是国家,因为水泥产业是属资源依赖性强、资金密集型、工艺专一的窑炉工业,一旦配置失误,很难转产其它产业。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而且还挤占了国家有限的资源、运输和财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现在水泥工业发展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产业政策提倡发展新型干法、淘汰落后,结果有人就不分布局是否合理、不分地点条件是否具备,凡上新型干法生产线就一概支持,好像新型干法 “天然合理”、“放置四海而皆准”,怎么都不觉得过分。产业政策强调规模经济 “上大压小”,对此有人就片面认为“规模越大越好”。结果造成有些地方新型干法生产线过分集中或规模超前,不仅没有达到用新型干法淘汰落后“小水泥”的目的,反而形成新型干法与新型干法争斗、“打架”的局面。有鉴于此,笔者之所以提出要关注水泥工业的布局和规模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引起有关方面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走出“误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水泥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 来源:中国建材信息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