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聚焦
雷前治: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中国水泥现代化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06-09-20 欣逢中国建材报创刊20周年,可喜、可贺!报社出版建材行业综合典藏版,这对打造行业品牌,搭建产销应用平台,指导企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我国水泥工业,特别是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代表水泥先进生产力的新型干法水泥,占全部水泥比重已由2000年不足12%提高到40%,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企业集团迅速成长,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水泥技术和装备成套出口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高;水泥工业发展不但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产量高速增长,技术进步明显,竞争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强劲拉动了水泥的生产和消费。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较2000年净增4.6亿多吨,5年平均年增长12%。
水泥工业在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技术进步明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吨水泥投资大幅度降低,日产5000吨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近几年,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相近规模的生产线相比,热耗下降了5%-10%,电耗下降了10%~15%,系统运转率由不到80%提高到92%;与立窑相比,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目前,代表水泥工业先进水平的日产万吨特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全世界共有7条,而我国安徽海螺集团就占4条。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环保实现达标排放,大幅度降低了环境污染。与之配套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不仅扩大了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还促进了工业废渣的利用。“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销纳工业废渣已超过两亿吨,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由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技术成熟可靠、价格合理,具有从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及工程建设服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去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20%以上。2005年,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2215万吨,同比增长215%,基本是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新型干法水泥。
二、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投资规模得到抑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2001年~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3年每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35亿元。国办发[2003]103号文件下发后,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泥项目停建、缓建,能耗高的湿法窑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干法中空窑被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产能的扩张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水泥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5亿元,同比下降5.1%。
二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水泥工业投资90%以上,集中于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产线为主。2005年,全国新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共110条、熟料生产能力10137万吨,其中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34条、熟料生产能力5363万吨,占新增总能力的52%,立窑水泥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徽海螺集团通过兼并购买中小企业,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或粉磨站,淘汰了1000多万吨落后生产能力;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珠海、东莞,山东青岛、淄博等地采取人大立法、颁布政府令、财政补贴等方式,确定淘汰落后的目标和时间表、落实责任、严格执行、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总量2004年减少了2680万吨,2005年又减少2500多万吨。到2005年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3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已由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40%。
三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2000年,全国十大水泥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2640多万吨,2005年超过1.65亿吨,市场份额由4.4%提高到15%。其中,安徽海螺集团水泥熟料产能达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排名第七位。济南山水、河北冀东、湖北华新等水泥集团水泥熟料产能也都超过12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对提高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水泥市场控制力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有一定比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表略)。当前水泥工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落后产能退出缓慢
2005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5亿吨,而全部水泥产能已达13亿吨,其中60%左右为立窑等落后产能。由于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会稳定需要和财力限制,对关闭淘汰小水泥企业态度不积极,致使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缓慢,新型千法水泥的发展受到影响,这已成为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2.结构调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目前,少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占到当地产能的70%,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有限,需要适当控制。但多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仍然偏低,有的还不到10%。
3.行业集中度低
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的产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15%。目前,拉法基、豪西蒙两大集团水泥产能均已达到1.5亿吨,世界排名前10位水泥企业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50%。近来,外资整合中国水泥市场和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内大型企业如不进一步加快整合,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4.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
一方面,有些企业单纯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大量超标掺用混合材,致使普通水泥产品中32.5级及以下标号水泥占80%以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降低建筑造价,致使建筑工程包括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大量使用低标号水泥,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造成频繁维修、大量浪费。同时,目前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O、C3O,而国外多为C5O、C6O,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造成高标号水泥应用受阻。
5.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
受市场需求拉动,近年来其他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于水泥的较多。一些地方不问资质和条件,批准大量新上水泥项目;一些建设单位使用水泥质量标准要求不高,落后水泥使用得不到有效限制,助长了水泥企业数量过多、生产规模偏小、企业过度竞争。
四、供需平衡分析及结构调整目标
①水泥供需平衡分析。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都将拉动水泥消费需求保持一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受到抑制,水泥消费需求的增幅比前几年会有所回落。预计“十一五”期末,国内水泥需求量为12亿~12.5亿吨,比2005年增加1.5亿—2亿吨。根据《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确定的目标,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要达到7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如果5年淘汰2.5亿吨立窑水泥,新型千法水泥可保持年增速10%左右。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8.5亿吨左右,国内市场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③调整目标。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其中:新型千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千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千克下降到110千克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含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五、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状况,为加快推进水泥工i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精神,目前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千意见》,明确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
各地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好本地区水泥发展专项规划。新上项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厂、粉磨站)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泥发展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并作为水泥项目的核准依据,继续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予以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凡违背政策规定继续审批此类项目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